环保之家讯:不夸张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如果一切按照构想向前推进,京津冀将是中国乃至亚洲最为规模宏大的高端产业核心聚集区。而各种说法与思路涌现,地方政府着急、企业着急,但各方尽快读懂中央信号的决心不减。
寻求一体化公约数 “天价”环保蛋糕引群雄争食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终在2015年4月底露出真容。
不少行业人士都已摩拳擦掌,至少在舆论场上分京津冀一体化一杯羹。最为广泛热议的三个行业悬念不大——交通、环保以及地产。
而京津冀环保这块蛋糕有多大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蓝虹表示,通常一个国家对于环保的投入应占财政支出的3%。而据市场测算,未来六年,京津冀一体化需要投入42万亿元,那么合理投入到环保领域的资金就是1.26万亿,这也就意味着在2020年前,京津冀环保产业每年都有2100亿元的投资机会。
6年42万亿传言
“稍微有点突然,还是很兴奋的,现在各方的积极性确实都很高。”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招商局局长边志兴听到《纲要》审议通过的消息时百感交集,“可能等待得太久了。”
相比之下,《纲要》通过审议的消息远没有“42万亿”来得刺激。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
但有权威媒体搜索相关信息发现,2014年3月财政部网站刊登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的讲话称,“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由此可见,此番讲话内容并非是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而近期财政部网站及其他政府信息,也均未披露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投入资金的相关信息。
随后,该权威媒体向财政部办公厅核实此消息,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与财政部有关司局核实后证实,相关司局并未做过有关核算。”
尽管“6年42万亿”的传言没有事实依据,但这一消息与《纲要》过审的消息一起成为了资本市场上的重大利好。多家分析机构据此认定,京津冀板块获得重大利好,并将房地产、交运、基建、环保等领域锁定为受益行业。有分析甚至指出,42万亿投资最终将撬动超过百万亿资金。
先期投资向环保倾斜
说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环保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重要项目,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生态金融中心副主任蓝虹眼中,在这42万亿元的投入中,先期规划已经走在前面的环保领域肯定会获得投资倾斜。“不可否认,42万亿元的总额比很多人预想的都多,但实际上,通过本次中央政治局通过的规划不难看出,中央对于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思路和很多环境专家预想的有所不同。”蓝虹表示。
蓝虹分析称,如果单纯是在区域内对污染联防联控的话,河北势必要大规模的压缩产能。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治理的投入,主要是从解决现有问题的角度去评估,比如帮助当地扶持新的产业,加大对原有治理的技术投入。“然而,区域规划出台后,京津冀区域未来的人口增长、城市规模发展都要比预想速度快,因此,区域内对于钢铁等行业的需求仍然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这就决定未来区域环境治理不能光靠减产,而要研究在保持必要产能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减排,而这些环保项目的投入非常高,比如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投入至少在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蓝虹表示。
蓝虹还预测,通常来说,一个国家对于环保的投入固定在财政支出3%是比较理想的,42万亿元中如果也能保持这一比例的环保投入,相信未来几年,京津冀多个行业的污染治理技术将迅速提高,城市污染处理基建也会明显扩容。
市场空间逐层打开
目前,京津冀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2014年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前10名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占据8席,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随着京津冀环保生态一体化的加速,京津冀区域内的大气治理产业正驶入蓝海。这给区域内的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很多公司把业务开拓重点转向京津冀,已经在区域内有订单的公司,更是快马加鞭。
除了大气污染,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也非常严重,地下水严重超采,而且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华北平原主要河流地表水劣V类水质比重超过30%。在2015年4月新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列举的38项限时完成的措施中,有9项措施都剑指京津冀,要求京津冀区域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公布地下室污染场地清单、开展修复试点等。
市场普遍认为,“水十条”中提到的再生水利用,受益于成本下降等优势,在国内大部分区域的再生水,经济性会优于一次供水。如北京再生水厂总体新增规模已达220万吨/日,而且北京市政府计划到“十二五“末,要完成再生水厂等四类工程共计83项建设任务。方正证券认为,北京市再生水厂建设的示范性效果将很快在京津冀主要大型城市中传导,激发出更大的建设市场空间。
研究机构纷纷指出,就这块环保大蛋糕而言,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来京津冀开拓环保业务。
读懂中央信号
实际上,自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顶层设计出台的消息就频频传出,但每次都是只闻其声,不见落地。据媒体报道,原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下文简称《规划》)即将出台时,各方认为表述过于笼统,定位含糊,尤其天津和河北在产业定位等方面,仍容易造成同质化发展和竞争。方案在修改过程中,虽明晰了各自的定位和产业规划,但具体矛盾却又显露无遗,各方争执不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指出,这一规划将解决三地长期存在的一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差距,为三地协同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协同发展规划各界盼望了很久,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在三地整合,现在出台这样一个纲要,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这也是三地协同发展的里程碑。释放的信号就是,不是像过去多年以来的大家说一说,议一议,签协议,但是实质推进并不多,这次已经做了顶层设计,下一步就是按照顶层设计时间表和路线图进行实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介绍说,这不仅可以使不堪重负的北京“瘦身”,同时也能使河北从中受益,“现在搞区域协调发展,就是把首都核心职能以外的一些东西,比方说一般性制造业,研发在北京,制造这个环节其实是可以拿出去的。包括有一些教育职能或者一些医疗服务职能都可以放到区域里面。这样就实现了一个双赢,一方面北京能够减负,再一个河北的经济也能得到好的发展。”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咨询专家牛凤瑞指出,社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期望值很高,《规划》出台时间一直在推迟,是因为这项工作难度很大。《规划》编制涉及各部门利益协调问题,错综复杂,需要寻找合作的共同点,找最大公约数。
牛凤瑞认为,《规划》的编制是利益的博弈,《规划》的执行更是利益的博弈。走向务实就是解决具体问题,每一小步都是进步,多个小步就是大进步。
(本文资料来源:华夏时报、资本市场红周刊、北京商报、企业观察报)环保之家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环保,环保用品,净化,空气净化,环保净化品牌的装修知识点和各种环保净化的导购与在线购买服务,拥有最便宜的环保净化价格和最优质的售后服务,每天都有秒杀的抢购活动哦!敬请登陆环保之家:http://huanbao.jc68.com/